翻譯技巧:翻譯中的英漢八大不同 | |
發(fā)起人:eging 回復數:0 瀏覽數:3879 最后更新:2019/1/24 7:44:09 by eging |
發(fā)表新帖 | 帖子排序: |
eging 發(fā)表于 2019/1/24 7:44:09
|
翻譯技巧:翻譯中的英漢八大不同 一、英語重結構,漢語重語義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中國語法理論》,《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們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譯文:孩子們可以和裝有性格芯片的娃娃一起玩耍;內嵌性格裝置的電腦將被視作人們工作上的伙伴而不僅僅是工具;休閑時,電視機還能滿足人們嗅覺感官的需求——那時,數碼時代就已經到來了。 這句英語是由四個獨立句構成的并列句,前三個句子都用簡單將來時,最后一個句子用的是將來完成時,句子之間的關系通過時態(tài)、逗號和并列連詞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漢語譯文明顯就是簡單的敘述,至于句子之間的關系完全通過句子的語義表現(xiàn)出來:前三個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關系,最后一個句子則表示結果。 二、英語多長句,漢語多短句 由于英語是“法治”的語言,只要結構上沒有出現(xiàn)錯誤,許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個長句中表達;漢語則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語義通過字詞直接表達,不同的意思往往通過不同的短句表達出來。正是由于這個原因,英譯漢試題幾乎百分之百都是長而復雜的句子,而翻譯成中文經常就成了許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譯文:人們對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興趣,這與其說是因為外部對歷史作為一門知識學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戰(zhàn),還不如說是因為歷史學家內部發(fā)生了爭吵。 英文原句是個典型的長句,由27個詞組成,中間沒有使用任何標點符號,完全靠語法結構使整個句子的意思化零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構成一個復雜的狀語修飾動詞arisen。在中文翻譯中,“產生興趣”這一重要內容通過一個獨立的句子表達,兩個不同的原因則分別由不同的句子表達,整個句子被化整為零。 三、英語多從句,漢語多分句 英語句子不僅可以在簡單句中使用很長的修飾語使句子變長,同時也可以用從句使句子變復雜,而這些從句往往通過從句引導詞與主句或其它從句連接,整個句子盡管表面上看錯綜復雜卻是一個整體。漢語本來就喜歡用短句,加上表達結構相對松散,英語句子中的從句翻成漢語時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譯文:總的來說,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能夠假定這個孩子對測試的態(tài)度和與他相比的另一個孩子的態(tài)度相同;他也沒有因缺乏別的孩子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而被扣分。 原文中兩個only if引導的從句顯然使整個句子變得很復雜,可是由于有并列連詞but和and,整句話的邏輯關系十分清楚:……能夠得出結論……但是只要……而且只要……。從上面的譯文我們可以看出,為了使中文表達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綱挈領:但是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這種做法給我們的感覺是譯文中沒有從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語,賓語等名詞成分“英語多代詞,漢語多名詞” 在句子中,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漢語多用動詞。 英語不僅有we、you、he、they等人稱代詞,而且還有that、which之類的關系代詞,在長而復雜的句子,為了使句子結構正確、語義清楚,同時避免表達上的重復,英語往往使用很多代詞。漢語雖然也有代詞,但由于結構相對松散、句子相對較短,漢語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詞,使用名詞往往使語義更加清楚。請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譯文:屆時,將出現(xiàn)由機器人主持的電視訪談節(jié)目及裝有污染監(jiān)測器的汽車,一旦這些汽車污染超標(或違規(guī)),監(jiān)測器就會使其停駛。 五、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 英語比較喜歡用被動語態(tài),科技英語尤其如此。漢語雖然也有“被”、“由”之類的詞表示動作是被動的,但這種表達遠沒有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那么常見,因此,英語中的被動在漢譯中往往成了主動。下面我們先看一組常用被動句型的漢譯: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必須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須承認…… It is imagined that... 人們認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 不可否認……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 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 必須認識到…… It is (always) stressed that... 人們(總是)強調……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這些常用被動句型屬于習慣表達法,在科技英語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考生不僅要熟悉這些句型的固定翻譯,同時要認識到許多英語中的被動從習慣上來講要譯成漢語的主動。我們再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譯文:許多人認為,普通人的思維活動根本無法與科學家的思維活動相比,認為這些思維活動必須經過某種專門訓練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個被動語態(tài)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譯成漢語都變成了主動表達:認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語被動需要把主語譯成漢語的賓語,這樣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譯文:必須找到新的能源,這需要時間;而過去我們感覺到的那種能源價廉而充足的情況將不大可能再出現(xiàn)了。 六、英語多變化,漢語多重復 熟悉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表達相同的意思時往往變換表達方式。第一次說“我認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顯然就很乏味,應該換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類的表達。相比之下,漢語對變換表達方式的要求沒有英語那么高,很多英語中的變化表達譯成重復表達就行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 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 譯文: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學會駕駛拖拉機。到九歲的時候,這只猴子已經學會了單獨表演駕駛拖拉機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顯然都表示“拖拉機”,英語表達上有變化,而譯成漢語時使用了重復表達法。 七、英語多抽象,漢語多具體 做翻譯實踐較多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英文句子難譯主要難在結構復雜和表達抽象上。通過分析句子的結構,把長句變短句、從句變分句,結構上的難題往往迎刃而解。表達抽象則要求譯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體的中文進行表達,這對譯者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戰(zhàn)性。 下面我們先看一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 熱心的;熱情的 loyalty 赤膽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盡 far-sightedness 遠見卓識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慮 perfect harmony 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畫餅充饑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饑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捐款、捐助)添磚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英語表達往往比較抽象,漢語則喜歡比較具體。我們再看一個翻譯: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譯文:除非人類終于意識到要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程度:使地球能為所有人提供足夠的飲食,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個抽象的名詞:sense, point和support和兩個抽象的形容詞comfortable和unnatural。其中,sense可指“感覺”、“判斷力”,point的意思是“點”,support的意思是“支撐(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適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詞,如果不進行具體化處理,譯文就可能是這樣:除非人類有這樣的感覺,把人口減少到這樣的,使地球能為大家提供舒適的支持,否則人們將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語多引申,漢語多推理 英語有兩句俗話: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義如何,關鍵看詞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詞本無義,義隨人生)。這說明詞典對詞的定義和解釋是死的,而實際運用中的語言是活的。從原文角度來說,這種活用是詞義和用法的引申,翻譯的時候要準確理解這種引申,譯者就需要進行推理。例如: 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 譯文:盡管關于歷史的定義幾乎和歷史學家一樣多,現(xiàn)代實踐最符合這樣一種定義,即把歷史看作是對過去重大歷史事件的再現(xiàn)和解釋。 “recreate”根據構詞法和一般詞典上解釋都是“重新創(chuàng)造”,但是仔細觀察recreate不難發(fā)現(xiàn)它帶有賓語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從邏輯上來講,“過去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創(chuàng)造”的,作者顯然對recreate一詞的詞義進行了引申。做翻譯的人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受:某個詞明明認識,可就是不知道該怎樣表達。這其實就是詞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
用戶在線信息 |
當前查看此主題的會員: 1 人。其中注冊用戶 0 人,訪客 1 人。 |
譯境翻譯公司BBS|上海翻譯論壇|同聲傳譯交流論壇|自由譯員社區(qū)|外籍母語翻譯交流|尋找上海翻譯工作|兼職翻譯招聘|筆譯口譯項目發(fā)布| 上海翻譯資源| 小語種翻譯資源| 證件翻譯資源| 留學文書翻譯模板| 翻譯語料術語庫| CAT翻譯軟件|Trados技術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