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專業(yè)翻譯公司

 E-mail:info@e-ging.xyz

搜索
會員登錄
文章分類
翻譯資訊 翻譯模板 詞典查詢 翻譯語種 行業(yè)翻譯 成功案例 翻譯語種-歐洲語言 翻譯語種-亞洲語言 譯境特色翻譯 翻譯語種-稀有語種 網站優(yōu)化日志 展會動態(tài) 同傳交傳口譯風采

譯境為您解讀一下--“神翻譯”應該值得敬畏嗎?

發(fā)表時間:2016/02/18 00:00:00  來源:m.xiaoshizhe.com.cn  作者:m.xiaoshizhe.com.cn  瀏覽次數:2278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近日,一則新書的“翻譯錯誤”被網友提出,隨后在網上瘋傳,引發(fā)關于“翻譯錯誤”的批評。事情起源于一起翻譯錯誤,一位名為顧建光的譯者把《政治悖論》一書中的“an lrish gay and lesbian group”譯作“一個愛爾蘭家伙和一個黎巴嫩團體”。有學者將之稱為2015年四大奇觀之一,也有網友將這句翻譯和常凱申、門修斯相提并論,并稱為“神譯三杰”。其中“常凱申”的典故出自《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該書作者將蔣介石的英文Chiang Kai-Shek錯譯作常凱申,而門修斯出自《民族——國家與暴力》,書中作者將孟子的英文Mencius錯譯作門修斯。
  一本譯作的出版,從選題到翻譯,到編輯校對,要經過漫長而復雜的流程。那么,如此明顯的錯誤,為何頻頻出現在讀者面前?那些“錯誤的翻譯”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知識生產質量堪憂

  “黎巴嫩”式的錯誤,在翻譯界并不鮮見,比如把《念奴嬌·昆侖》譯為“作者昆侖”、費正清(JohnKingFairbank)翻譯成費爾班德、夏晉麟(HsiaChing-lin)翻譯成林海青、孫子(Sun Tzu)翻譯成桑祖等。
  翻譯作品的質量問題每每引發(fā)批評,有網友曾整理出被翻譯毀掉的名著,包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韋伯的《新教倫理于資本主義精神》、阿倫特的《精神生活》、羅素的《自由之路》、齊澤克的《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柏拉圖全集(第一卷)》等。
  著名學者、中國翻譯協(xié)會社科翻譯委員會副主任李河說:“翻譯中出現的問題,大概有兩類,一類是原本有不同的譯法,這樣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出格的翻譯,并且很難被找出來。還有一類,就是常凱申式的,純粹是硬傷,一看就知道,基本的功夫顯然還有欠缺,這種問題出現在新手身上,倒也難免,但是出現在一個大學者身上,就很奇怪。其中的原因,無非兩種,第一是自己的水平不夠,第二是并非自己經手,找?guī)讉€年輕人翻譯,自己署個名。無論哪種,都能看出其中有許多嚴重的問題?!?/span>
  翻譯錯誤的頻頻出現,并非僅僅只是譯者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對此,李河說:“還有就是出版機構,出版社自身的編輯隊伍,在處理譯著時是否有足夠的資質?假如外文編輯水平不足,這個把關的意義就非常小。”
  常凱申也好,黎巴嫩也好,只是個體的事件,但在個體的事件背后,是大量的翻譯問題。李河說:“偶然被曝出的、成為新聞話題的,只是冰山一角。在今天,大量的快餐產生、速銷產品,往往都是粗制濫造。特別是一些時尚類的作品,大多是跟隨國內外的新聞熱點,求快是主要的要求,再加上當今的生產和出版模式下,出版社要出業(yè)績,作者要出成果,就難免魚目混珠?!?nbsp;

  學術管理需要認真

  一部譯作的出版,需要經過復雜的程序,然而,這些程序有時候并不能保證作品的質量,其中原意究竟是什么?問題出在哪里?
  李河說:“在學術生產的鏈條中,開端其實是很簡單的,無非是兩種,第一是原作者、原譯者自己選題,第二是出版社的編輯團隊選題,尋找作者或譯者。理論上來說,翻譯完成之后,要經歷數次校對,如果譯者自己水平夠,會自己校對,也有請別人校對的,到了出版社之后,當然也有校對,三校之后發(fā)排,一般來說都是這樣。問題在于,首先,譯著涉及外文文種,對于出版社來說,編輯出版的量非常大,但相關的隊伍建設卻比較難,像民國時代那種編輯本身就是學者的,現在太少了。其二,過于求快,自然難以保證質量。其三,在今天有許多專門的翻譯公司、翻譯隊伍等等,有些時候,就會有人把譯著也委托給他們,結果拿出來以后幾乎沒有價值,連引用的價值都沒有?!?/span>
  學生生產過程的管理落后,使得學術生產質量每況愈下,更重要的是,監(jiān)督和評價機制的缺失,使得爛作品難以遏制。李河說:“沒有翻譯的學術評論和監(jiān)督機制,使得爛翻譯得不到制約。其實翻譯的評論更加重要,一方面,翻譯是兩種語言的交換,怎樣才能更加準確地表達,可能永遠沒有盡頭,這就需要評論去塑造學術語言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其次,評論本身也是研究,應該怎么翻,不能怎么翻,也是研究的一部分。假如有這樣一個評價機制,那么就會營造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環(huán)境,相反,假如沒有,結果就只有一個,劣幣驅逐良幣。”

  混亂時代成本極高

  知識生產的粗制濫造,信息傳達的錯漏百出,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往往意味著沉重的代價:一個連知識都不被重視的社會,還會有什么是值得敬畏的?
  李河說:“過去述和作的分野是很清楚,古人說圣人作、賢者述,連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也只是一個述者。但是到了現代,作者越來越多,組織作者的人也越來越多,學術研究中集體項目特別多,一個人領銜一個項目,找一堆人來做。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組織作者,找一堆年輕人來做,自己最后署名。放在翻譯中,也是一樣,所以,要提防各種具有學術權力、具備組織能力的人,去通過上面的方法制造一大批質量堪憂的產品?!?/span>
  知識生產為何淪落至此?李河說:“以前只是說學術工作之類,現在普遍都會用生產這個詞,文化生產、精神生產,文本生產等等,一說到生產,很容易讓人想到大機器、大工業(yè)、流水線等等。但實際上,知識的生產不是這樣的,或者說不應該是這樣的。應該警惕知識生產變成流水線式的,特別是沒有質檢員的流水線生產?!?/span>
  知識的生產缺乏規(guī)則的約束,同樣也缺乏自律。李河說:“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有問題,但是其核心無非四個字,趨利忘義。缺乏嚴肅的生產態(tài)度,賺到錢就成,同時產品和自身的聲譽不相干,很多人著作等身,但是那些著作質量如何,值得商榷?!?/span>
  知識生產的混亂無序,究竟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李河說:“貽害無窮,這毫無疑問,但更重要的,不是探討他怎么貽害無窮,而是要思考,這種成批量的、驚世駭俗的爛翻譯究竟是怎么出來的?順著這個,或許我們能夠發(fā)現,我們在知識生產中的許許多多缺陷。”
  知識需要尊重,知識的嚴肅性需要堅守。李河說:“前一段時間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振興人文,先要有文人,連文人都沒有,也就談不上人文。文人是什么樣的,很難有全面的定義,但不妨從某些角度去看看,比如說有恥且格,比如說知者不惑,真正把知識和修身立命結合起來,文人天然地具有某些特征,窮且益堅,重視聲譽。假如我們的文人共同體不再看重聲譽,那就僅僅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如何讓知識更嚴謹

  翻譯的沒落,某種意義上也有被輕視的因素,背后映射的是學習欲望的降低,從學習的時代到學習不再被看重的時代,知識的生產變得輕忽和輕率。
  翻譯的學術價值不高,一直都是眾多學者所擔憂和批評的問題。李河說:“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翻譯在學術評價中并不受重視,這也就使得一些人看低了翻譯,并不把翻譯看做是一個自己的作品,而是當做牟利的手段,除了少數仍舊嚴格做學術翻譯的人之外,大部分都是被利益驅動,稿酬高的,自然也就愿意做,或者自身的學術結構要求有這么一塊的,就做一點?!?/span>
  如何加強學生生產的規(guī)則意識,如何提升翻譯作品的質量。李河說:“要做到這一點,可能并不容易。從管理上來說,首先有一個學術不對稱的問題,拿給人看的,往往只是中文版,是翻譯之后的作品,原版不會拿出來,是在進行學術評價的時候,評審者未必會看到原作。但許多時候,只看中文版是很難看出問題的。其次就是學術評獎,學術評獎中,一般都有一定的把關制度,比如得有人推薦這個著作。問題在于,我們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共同體,很多時候大家花花轎子抬人,不會很嚴格,而且推薦者和被推薦者,未來也可能會對調,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嚴格就很難?!?/span>
  更加科學的學術生產管理,需要更加專業(yè)的基礎。李河說:“嚴格的管理,要求管理者有一定的學術管理能力,事實上,今天我們還做不到這一點,許多時候,管理者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遠遠不能夠支撐管理工作。如果管理者自己不懂,怎么可能看出問題呢?”
  出版者同樣也應該有基本的規(guī)則,李河說:“出版社在建立有資質的隊伍方面,應該有所強化,現在很多出版社出版量非常大,但是編輯隊伍的質量卻很難支撐這樣的出版。”

  最后,一個公平的評價體系,則意味著粗制濫造的作品難以魚目混珠。“學術共同體應該發(fā)揮作用,但目前我們的學術共同體還不在,這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 2007 - 2027  譯境翻譯 (中國) 公司 |  Eging Translation Solutions   關于譯境翻譯   |   客戶滿意度調查  | 隱私聲明   |   網站條款   |